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人權研究院院長李龍 中國人權網 焦飛攝
“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是中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國夢的價值追求。黨和國家一向重視對人權的保護,無論在政治領域,還是社會領域,都有新的表現。在法治中貫穿人權原則,就是要使每個公民感到人權的溫暖,探索全面地將人權保護從倫理世界走向法治世界。”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人權研究院院長李龍7日在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的“新發(fā)展理念與中國人權保障——紀念聯合國《發(fā)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理論研討會上作如上表述。
李龍說,習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了自己的中國夢。這個夢想,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是“人民的夢”“復興夢”“人權夢”。尊重與保障人權不僅是中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國夢的價值追求。中國人民不僅認可人權的普遍性,也強調人權的特殊性;不僅重視集體人權,也強調個人人權;不僅堅持維護人權的斗爭,也強調人權的國際保護。在高揚生存權、發(fā)展權是基本人權的旗幟下,也大力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維護文化權利與社會權利;在反對霸權的同時,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在權利上一律平等。既重視國際人權,更重視國內人權??傊姑總€公民感到人權的溫暖,探索全面地將人權保護從倫理世界走向法治世界。
李龍說,黨和國家一向重視對人權的保護,無論在政治領域,還是社會領域,都有新的表現。尤其在司法領域,已把保障人權作為重要任務。且不說近兩年來,國家按照“疑罪從無”原則,平反了好幾起冤假錯案。僅僅在司法過程中,對當事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訴權制度的宣傳和落實,健全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與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人權保護的重大成效。致力于使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具體案件中感受到法治帶來的公平正義。
李龍說,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小康社會。這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在當代中國關鍵在于解決好7017萬人口的脫貧問題。中國目前尚有七千多萬人處于貧困狀態(tài),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一個短板,也是當代中國最突出的一個難題。面對上述情況,黨和國家正在探索解決方案,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具體思路:一是加大精準扶貧力度,通過發(fā)展生產,大約可以使300萬人跨越貧困線;二是搬遷脫貧一批,大致有1000萬人左右;三是通過提高教育程度,通過培訓等方法,設法使其就業(yè),可以解決1000萬人左右脫貧;四是用社會保障的辦法托底管起剩下的2000萬人。這樣一來,包括農村五保戶以及失能人群在內的全部貧困人口將得以解決。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39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