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奧中友好協(xié)會共同舉辦的“2019·中歐人權研討會”6月21日在奧地利司法部舉行。圖為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作題為《論中歐人權觀的視域分野、拓界、融合與交匯》的大會發(fā)言。攝影:賈璞玉
中國人權網 6月25日訊 (賈璞玉)主題為“東西方人權價值觀比較”的“2019•中歐人權研討會”21日在奧地利司法部舉行。研討會上,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接受中國人權網采訪。
談及中歐人權觀的差異性,常健教授認為,中國和歐洲在人權觀上有分歧很正常。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傳統(tǒng)不一樣。中國在幾千年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即一種從民族、國家的整體來保障民生的整體生存的文化;而歐洲,自近代以來,形成的是一種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為中心的文化。二是歷史背景不同。歐洲在歷史上很快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中國近代以來受到外來侵略,要反帝反封建。對中國來說,如果連民族的生存都保障不了個人的生存和人權就更談不上。
分歧的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常健教授指出,我們不應該把分歧看作是一個消極的東西。分歧的存在反倒是新觀念產生的動力。相反,如果大家完全一致,就不會有新觀念產生。所以,中西或者中歐在人權觀上的不同,如果能夠積極對話、相互碰撞,就可能使每一種人權觀,包括中國的人權觀和歐洲的人權觀,都能夠各自拓展,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在對話理解的過程中,在視域拓展的過程中,形成一些共同交匯區(qū)域,達成一些共識。當然,即使是共識也是和而不同的,還是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這并非壞事,因為在這樣的交流對話和碰撞中,人權觀點也會不停地進步和發(fā)展。
新形勢下,舉辦中歐人權研討會不僅有學術意義,而且還有很重要的政治發(fā)展和國際戰(zhàn)略意義。常健教授介紹說,中歐人權研討會到今年已連續(xù)舉辦五屆。從理論上看,中歐人權研討會是中歐人權專家間的一種對話,這種對話刺激大家相互提問題、相互解答,這種用自己的觀點解答對方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視域拓展的過程,對于每一方來說都是自身人權觀發(fā)展的過程,是學術發(fā)展、思想發(fā)展相互激勵的過程。另外,從政治角度看,原來高喊人權口號的國家,例如美國,他現在的很多做法都違背了原來的主張。現在,世界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國際人權事業(yè)到底該往何處去,由哪些力量來加以推動。中歐在人權上的研討對話,更多的是承擔起推進世界人權發(fā)展的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