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錢錦宇(視頻截圖)
6月8日,中國人權研究會和意大利《世界中國》雜志共同舉辦“2021·中歐人權研討會”,會議在中國重慶和意大利羅馬分設主會場。
本屆研討會主題為“新冠肺炎疫情與生命健康權保障”。來自世界衛(wèi)生組織、聯合國人權高專辦等國際組織的代表,和來自法國、德國、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荷蘭、俄羅斯等近20個歐洲國家的政要、人權領域專家學者以及商界、法律界、文藝界、媒體界人士180余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討交流。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錢錦宇匯報第一分會場研討情況。錢錦宇表示,第一分會場上一共有來自十家媒體、高校和非政府組織國內外專家代表做了精彩的主題發(fā)言。
(以下內容來自中國網直播文字實錄)
王凱(Jorah Kai)分享了自己的《凱哥日記》,表示非常感謝中國在武漢疫情發(fā)生以后,謹慎的采取嚴格的防疫政策。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我們也希望這樣的防疫措施,能夠幫助一些國家和公民更好的進行防疫。
來自于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安東尼·卡爾迪先生指出,英國的經驗表明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法院、律師并不能有效成為替代權威的行政機構來做出決策和支配性的安排。
來自于中國民間國際組織交流促進會的朱靜芳女士指出,民間組織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應當充分重視民間組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獨特的社會資源的整合能力和基層社會動員能力,充分釋放民間組織在基層社會的疫情防控中潛在的一種優(yōu)勢和能力。
錢錦宇先生指出,中國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之中,形成了一套呈現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的疫情防控系統(tǒng),在理念上,中國始終強調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至上這樣一種理念,始終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導下的新冠疫情全球聯防聯控的理念和主張。
在經驗分享過程中,中國展示出了一種整體性的風險防控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高度的強調它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決策和行動主體不可或缺性,同時強調在整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孤島。
來自人民網海外傳播部專家湖長明先生指出,中國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具有極為顯著的特征,就是高度強調和彰顯生命至上的理念,中國疫情防控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就在于中國政府所具有卓越的領導力和中國民眾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的有效參與。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覺注意到,中國的兒童老年人流浪者等,社會弱勢群體的疫苗保障權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同時,中國的居委會在他看來,具有著強大的重要性和神奇的力量,整個全球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國的經驗無疑是值得學習的。
來自中央黨校的李云龍教授指出,中國對疫情防控的貢獻在于分享了疫情防控的信息和新冠病毒的科學知識,為全球社會提供了疫情防控的經驗,同時向國際社會提供了抗疫的援助。
東南大學的張雪蓮女士著重從新冠疫情防控與健康權三個維度展示出二者之間的內在的勾連。首先健康權為疫情防控提供規(guī)范性指引,弱勢群體健康權構成成效關鍵,健康權成為疫情防控的一個新的綜合性的視覺。
黎爾平教授高度關注農村問題,良好醫(yī)療體系是制度優(yōu)越性的體現,這次新冠疫情的抗擊是對中國疫苗系統(tǒng)體系的一個大檢驗。
郭淼教授關注廣播在中國農村疫情防控中的功能,表現為滲透性好,垂直性強,生產與消費門檻低廉,能夠有效的消減層級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折扣,完成精準傳播,進而有效的保障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農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健康保護權。
王威先生將視覺從農村轉向城市社區(qū),關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之下,城市社區(qū)治理中的人權保障問題,他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的思想引領。加強基層治理,增強社會治理的法治化。
最后陳士球先生指出,第一分會場的研討會可以形成一個新的人權概念,作為中國對人權知識的貢獻,所謂最緊迫人權,這點不同于西方國家普遍強調的自由是最大的人權,在面對現代化風險的情景之下,應當增加一個最緊迫人權的概念,并在國際社會逐步推動對這個概念的認同度,同時陳先生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觀察和研究過程中,有必要區(qū)分開疫情的首次暴發(fā),與首次披露疫情這二者的區(qū)別。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39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