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通過國際合作來保障人權,有很長的歷史。借助核心人權公約、區(qū)域性人權條約和其他人權文書,人權國際合作的含義和范圍不斷發(fā)展。現代風險社會以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改變了世界格局,進而吁求構建以合作行動為起點和基本原則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新冠病毒的持續(xù)威脅下,要繼續(xù)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以人權為導向”的方法,尤其要關注當下新冠疫苗作為重要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給與分配。只有攜起手來堅定地尋求并實現國際合作,人類才有可能最終取得抗擊疫情和保障人權的勝利。
關鍵詞:國際合作 人權保障抗擊疫情 公共物品
2021年5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球健康峰會上明確指出:“這場疫情再次昭示我們,人類榮辱與共、命運相連。面對傳染病大流行,我們要秉持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團結合作、共克時艱,堅決反對各種政治化、標簽化、污名化的企圖。”習近平主席還宣布了中國支持全球團結抗疫的五項具體舉措,包括未來3年內中國再提供3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于支持發(fā)展中國家抗疫和恢復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國已向全球供應3億劑疫苗,將盡己所能對外提供更多疫苗;中國支持本國疫苗企業(yè)向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技術轉讓,開展合作生產;中國已宣布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識產權豁免,也支持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早日就此作出決定;中國倡議設立疫苗合作國際論壇,由疫苗生產研發(fā)國家、企業(yè)、利益攸關方一道探討如何推進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這些主張和舉措是中國抗擊疫情國際合作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落實人權保障的扎實實踐。本文擬從人權保障的國際合作談起,論述抗擊疫情、保障人權背景下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并討論此背景下國際合作所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
一、國際合作是人權保障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
通過國際合作來保障人權,有很長的歷史。早在聯合國產生之前,國際社會就針對禁止奴隸貿易、改善戰(zhàn)地傷兵境遇、保護工人權利等議題展開了國際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戰(zhàn)勝國在制定和平計劃時,特別考慮了要如何通過國際合作,來確保和平、安全和保護人權。這個考慮最終體現在《聯合國憲章》中?!堵摵蠂鴳椪隆返?條第3項載明,聯合國的宗旨之一為:“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為實現此宗旨,《聯合國憲章》第九章又以“國際經濟及社會合作”為題,設專章要求“各成員國擔允采取共同及個別行動”與聯合國合作(第56條),促進 “國際間經濟、社會、衛(wèi)生及有關問題之解決;國際間文化及教育合作”,以及“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與遵守,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第55條)。
通過國際合作來保障人權,還頻繁出現在各核心人權公約、區(qū)域性人權條約和其他人權文書中?!督洕?、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2條和第22條,將人權國際合作確定為締約國履行義務的一種方式。1990年,經社文權利委員會專門制定第二號一般性建議,討論國際技術援助措施?!睹乐奕藱喙s》及其附加議定書、《歐洲防止酷刑和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等都規(guī)定了締約國在人權國際合作上的義務。
鑒于國際合作是“公認的有助于實現人權的手段”,人權國際合作的范圍和含義都在快速發(fā)展。1993年《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也在開篇再次申明“加強人權領域的國際合作對于充分實現聯合國的宗旨(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至關重要”,隨后在全文多處提及“國際合作”“合作”“援助”“協調”等,并在第二部分專章強調“合作、發(fā)展與加強人權”?;诖说确N種,有學者指出,開展人權國際合作以促進和保障人權,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這種共識有三個層面:第一,各國應基于道德和倫理考量,而在人權保障方面開展合作,以實現對人性尊嚴的維護;第二,各國應將國際合作視為推動人權國際保護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第三,對大多數國家而言,國際合作是一種基于國際人權條約的法律義務。
中國歷來認為應該通過合作、對話,而非對抗、斗爭的方式促進和保障人權。1991年,中國首個人權白皮書中即寫明:“中國主張在相互理解、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加強人權領域的國際合作”。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都強調:中國政府主張加強國際人權交流、對話和合作,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致力于世界人權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中國的上述立場,也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支持和贊許。
二、抗擊疫情、保障人權尤其需要國際合作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人類進入了所謂的“風險社會”。自然災害、戰(zhàn)爭、瘟疫、難民、跨境犯罪、網絡信息安全、核安全、金融風險、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化……風險社會中的這些事件以其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以無所不在的風險壓力將人類變成了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建立在人的共生共在理念的基礎上。在對人的共生共在的追求中,合作行動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起點和基本原則,是一種必須的行動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對世界各國威脅最大的一次流行性病毒疫情,也是對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還沒有一個事件像這次疫情一樣,使得世界各國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彼此休戚相關、命運與共。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及隨后的各種病毒變種,使人們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病毒擴散性和滲透性等特質,增加了各國獨自防控的難度;另一方面,各國之間相互聯系如此之深,使得疫情的最終控制不再取決于某個國家的防控效果,而取決于世界整體的防控效果。這也正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這次國際抗擊疫情中得到廣泛認同和響應的原因。在這場影響廣泛的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面前,“只要有一個國家存在疫情,人類就不可能徹底戰(zhàn)勝病毒。各方要團結一致,加強合作。”要贏得這場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斗爭,我們唯有團結合作。
在談到抗擊疫情、保障人權國際合作時,一個必須被引入的概念是全球公共物品(globalpublic goods, GPGs)。在一國范圍內,公共物品通常是國防、高速公路等,其可以由一個主權國家獨立供給。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全球公共物品的概念應運而生。目前關于全球公共物品認可度相對較高的定義,分別由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與世界銀行作出。前者強調全球公共物品的時空延展性,一方面,其益處有“強烈的公共特性”,消費時非競爭、非排他;另一方面,其益處對所有國家、人民、世代有基本的普遍性,受益者包括整個人類。后者則強調國際集體協作,將全球公共物品認定為“具有實際跨國外部性的物品、資源、服務、規(guī)則系統或政策體制,對發(fā)展和減少貧困非常重要,只有發(fā)達國家以及發(fā)展中國家合作與集體行動才能充分供給”。 顯而易見,在抗擊疫情、保障人權上,如區(qū)域公共衛(wèi)生應急聯絡、疫情預警和信息分享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各國之間相互協調統籌。常態(tài)化精準防控和應急處置,疫情防控和維持保障經濟社會發(fā)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跨境傳播風險,聯防聯控構筑多重抗疫防線,這些“全球公共物品”都需要借助國際合作,通過集體行動來加以供給。
總之,在新冠病毒持續(xù)威脅下,人類只有攜起手來,堅定地尋求并實現國際合作,才有可能最終取得抗擊疫情、保障人權的勝利。代表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觀之一的“團結”,現今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這也是冷戰(zhàn)結束以來,國際社會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識到“團結”價值觀對維系國際秩序的重要意義。
三、抗擊疫情、保障人權的國際合作路徑
近年來國際關系中出現的反多邊主義、排他性外交政策等觀點以及退出國際合作機制的行為,為抗疫國際合作投下陰影。在近兩年的抗擊疫情實踐中,國際上也一度出現了與國際合作潮流相悖離的論調和行為。要克服疫情下人權保障實踐和國際合作中出現的短板,提升國際合作的有效性,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唯有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國際社會才能戰(zhàn)勝疫情。2020年3月12日,習近平主席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這樣的重大突發(fā)事件不會是最后一次,各種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還會不斷帶來新的考驗。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zhàn),共建美好地球家園。零和思維沒有出路,我們要克服工業(yè)社會的運行慣性和資本主義的競爭文化,各國毫無保留地分享防控和治療經驗,并盡己所能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支持和援助,同國際社會一道戰(zhàn)勝這場疫情。只有不斷深化、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可能在國際合作實踐中不斷發(fā)揮其指導作用,推進國際抗疫事業(yè)的成效。
第二,堅持 “以人權為導向”方法。經社文權利委員會在有關國際技術援助措施第二號一般性建議中,要求在國際合作相關行動中采取以人權為導向的方法,牢記“人的發(fā)展方面”,堅持保護貧困者和脆弱者的權利的目標??箵粢咔?,國際合作要以符合人權的方式進行,各項防控措施要充分顧及脆弱群體的需求。例如,在出入境限制、防疫物資發(fā)放等措施中,要充分顧及殘障群體、老年群體、兒童群體等的需求,并適當向其傾斜。此外,探討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在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脆弱性的特殊表現及社會支持困境,檢討遭受脆弱性影響的主體的相關資源需求在抗疫國際合作框架下是否得到了充分支持,著力于強化脆弱群體適應力和抗逆力,開出疫情下人權保障的新思路,這既可以說是一種“脆弱性”(vulnerability)視角下的國際合作提醒,當然也是一種“以人權為導向“的方法運用。
此外,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當下最顯著和最重要的全球公共物品是新冠疫苗。毫無疑問,只有踐行多邊主義,方能提升疫苗在抗擊疫情上國際合作的成效。一方面,國際組織要進一步發(fā)揮作用。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應為疫苗研發(fā)、生產和采購提供快捷和包容性融資支持,世界貿易組織應加緊推進知識產權豁免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制度化及落實不可或缺。各國都應尊重世界衛(wèi)生組織疫苗緊急使用清單等認證制度,以科學和公平原則開展疫苗相互認證和監(jiān)管政策協調。具體而言,在新冠疫苗國際合作上,一是必須堅持把人民生命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不能將經濟政治利益等其他考量凌駕其上。必須堅持疫苗全球公共產品的第一屬性,不能讓“疫苗民族主義”繼續(xù)大行其道。疫苗是用來挽救生命的武器,不是謀取一國私利的手段,更不是開展地緣博弈的工具。二是要加大對發(fā)展中國家?guī)头?。破?ldquo;產能赤字”和“分配赤字”,既要提升供給,也要通過技術轉讓、聯合生產等方式積極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并保障原材料全球供應;加大疫苗分享力度和速度,盡快實現疫苗在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fā)達國家的普惠可及和可負擔。三是要考慮與特定群體有關的疫苗問題。因為社會、地理、政治、經濟和環(huán)境因素,某些群體獲得和接受疫苗面臨著挑戰(zhàn)。要充分顧及老年人、兒童、殘障者、懷孕和母乳喂養(yǎng)者、特定藥物使用者的疫苗需求和過敏反應。
據悉,國際奧委會第138次全會將于2021年7月20日在日本東京召開,會議將表決在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之外增加“更團結”(together)。顯然,在世界愈來愈急速變化的今天,不僅奧林匹克需要“更團結”,抗擊疫情,保障人權,同樣需要全人類“更團結”。
?。ㄚw樹坤,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Abstract: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has a long history.Core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reg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and other human rights instruments hav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the meaning and scop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operation.The modern risk-laden society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has changed the world pattern,which calls for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ith cooper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basic principles.Under the constant threat of the novel corona virus,we must continue to deepe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dhere to a“human rights-oriented”approach,and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VID-19 vaccine as an important global public good.Only through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can mankind finally win the battle against this pandemic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Keyword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Pandemic;Public Goods
(責任編輯 陸海娜)
關鍵詞:國際合作 人權保障抗擊疫情 公共物品
2021年5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球健康峰會上明確指出:“這場疫情再次昭示我們,人類榮辱與共、命運相連。面對傳染病大流行,我們要秉持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團結合作、共克時艱,堅決反對各種政治化、標簽化、污名化的企圖。”習近平主席還宣布了中國支持全球團結抗疫的五項具體舉措,包括未來3年內中國再提供3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于支持發(fā)展中國家抗疫和恢復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國已向全球供應3億劑疫苗,將盡己所能對外提供更多疫苗;中國支持本國疫苗企業(yè)向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技術轉讓,開展合作生產;中國已宣布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識產權豁免,也支持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早日就此作出決定;中國倡議設立疫苗合作國際論壇,由疫苗生產研發(fā)國家、企業(yè)、利益攸關方一道探討如何推進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這些主張和舉措是中國抗擊疫情國際合作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落實人權保障的扎實實踐。本文擬從人權保障的國際合作談起,論述抗擊疫情、保障人權背景下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并討論此背景下國際合作所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
一、國際合作是人權保障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
通過國際合作來保障人權,有很長的歷史。早在聯合國產生之前,國際社會就針對禁止奴隸貿易、改善戰(zhàn)地傷兵境遇、保護工人權利等議題展開了國際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戰(zhàn)勝國在制定和平計劃時,特別考慮了要如何通過國際合作,來確保和平、安全和保護人權。這個考慮最終體現在《聯合國憲章》中?!堵摵蠂鴳椪隆返?條第3項載明,聯合國的宗旨之一為:“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為實現此宗旨,《聯合國憲章》第九章又以“國際經濟及社會合作”為題,設專章要求“各成員國擔允采取共同及個別行動”與聯合國合作(第56條),促進 “國際間經濟、社會、衛(wèi)生及有關問題之解決;國際間文化及教育合作”,以及“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與遵守,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第55條)。
通過國際合作來保障人權,還頻繁出現在各核心人權公約、區(qū)域性人權條約和其他人權文書中?!督洕?、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2條和第22條,將人權國際合作確定為締約國履行義務的一種方式。1990年,經社文權利委員會專門制定第二號一般性建議,討論國際技術援助措施?!睹乐奕藱喙s》及其附加議定書、《歐洲防止酷刑和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等都規(guī)定了締約國在人權國際合作上的義務。
鑒于國際合作是“公認的有助于實現人權的手段”,人權國際合作的范圍和含義都在快速發(fā)展。1993年《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也在開篇再次申明“加強人權領域的國際合作對于充分實現聯合國的宗旨(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至關重要”,隨后在全文多處提及“國際合作”“合作”“援助”“協調”等,并在第二部分專章強調“合作、發(fā)展與加強人權”?;诖说确N種,有學者指出,開展人權國際合作以促進和保障人權,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這種共識有三個層面:第一,各國應基于道德和倫理考量,而在人權保障方面開展合作,以實現對人性尊嚴的維護;第二,各國應將國際合作視為推動人權國際保護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第三,對大多數國家而言,國際合作是一種基于國際人權條約的法律義務。
中國歷來認為應該通過合作、對話,而非對抗、斗爭的方式促進和保障人權。1991年,中國首個人權白皮書中即寫明:“中國主張在相互理解、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加強人權領域的國際合作”。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都強調:中國政府主張加強國際人權交流、對話和合作,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致力于世界人權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中國的上述立場,也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支持和贊許。
二、抗擊疫情、保障人權尤其需要國際合作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人類進入了所謂的“風險社會”。自然災害、戰(zhàn)爭、瘟疫、難民、跨境犯罪、網絡信息安全、核安全、金融風險、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化……風險社會中的這些事件以其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以無所不在的風險壓力將人類變成了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建立在人的共生共在理念的基礎上。在對人的共生共在的追求中,合作行動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起點和基本原則,是一種必須的行動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對世界各國威脅最大的一次流行性病毒疫情,也是對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還沒有一個事件像這次疫情一樣,使得世界各國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彼此休戚相關、命運與共。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及隨后的各種病毒變種,使人們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病毒擴散性和滲透性等特質,增加了各國獨自防控的難度;另一方面,各國之間相互聯系如此之深,使得疫情的最終控制不再取決于某個國家的防控效果,而取決于世界整體的防控效果。這也正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這次國際抗擊疫情中得到廣泛認同和響應的原因。在這場影響廣泛的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危機面前,“只要有一個國家存在疫情,人類就不可能徹底戰(zhàn)勝病毒。各方要團結一致,加強合作。”要贏得這場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斗爭,我們唯有團結合作。
在談到抗擊疫情、保障人權國際合作時,一個必須被引入的概念是全球公共物品(globalpublic goods, GPGs)。在一國范圍內,公共物品通常是國防、高速公路等,其可以由一個主權國家獨立供給。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全球公共物品的概念應運而生。目前關于全球公共物品認可度相對較高的定義,分別由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與世界銀行作出。前者強調全球公共物品的時空延展性,一方面,其益處有“強烈的公共特性”,消費時非競爭、非排他;另一方面,其益處對所有國家、人民、世代有基本的普遍性,受益者包括整個人類。后者則強調國際集體協作,將全球公共物品認定為“具有實際跨國外部性的物品、資源、服務、規(guī)則系統或政策體制,對發(fā)展和減少貧困非常重要,只有發(fā)達國家以及發(fā)展中國家合作與集體行動才能充分供給”。 顯而易見,在抗擊疫情、保障人權上,如區(qū)域公共衛(wèi)生應急聯絡、疫情預警和信息分享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各國之間相互協調統籌。常態(tài)化精準防控和應急處置,疫情防控和維持保障經濟社會發(fā)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跨境傳播風險,聯防聯控構筑多重抗疫防線,這些“全球公共物品”都需要借助國際合作,通過集體行動來加以供給。
總之,在新冠病毒持續(xù)威脅下,人類只有攜起手來,堅定地尋求并實現國際合作,才有可能最終取得抗擊疫情、保障人權的勝利。代表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觀之一的“團結”,現今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這也是冷戰(zhàn)結束以來,國際社會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識到“團結”價值觀對維系國際秩序的重要意義。
三、抗擊疫情、保障人權的國際合作路徑
近年來國際關系中出現的反多邊主義、排他性外交政策等觀點以及退出國際合作機制的行為,為抗疫國際合作投下陰影。在近兩年的抗擊疫情實踐中,國際上也一度出現了與國際合作潮流相悖離的論調和行為。要克服疫情下人權保障實踐和國際合作中出現的短板,提升國際合作的有效性,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唯有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國際社會才能戰(zhàn)勝疫情。2020年3月12日,習近平主席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這樣的重大突發(fā)事件不會是最后一次,各種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還會不斷帶來新的考驗。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zhàn),共建美好地球家園。零和思維沒有出路,我們要克服工業(yè)社會的運行慣性和資本主義的競爭文化,各國毫無保留地分享防控和治療經驗,并盡己所能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支持和援助,同國際社會一道戰(zhàn)勝這場疫情。只有不斷深化、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可能在國際合作實踐中不斷發(fā)揮其指導作用,推進國際抗疫事業(yè)的成效。
第二,堅持 “以人權為導向”方法。經社文權利委員會在有關國際技術援助措施第二號一般性建議中,要求在國際合作相關行動中采取以人權為導向的方法,牢記“人的發(fā)展方面”,堅持保護貧困者和脆弱者的權利的目標??箵粢咔?,國際合作要以符合人權的方式進行,各項防控措施要充分顧及脆弱群體的需求。例如,在出入境限制、防疫物資發(fā)放等措施中,要充分顧及殘障群體、老年群體、兒童群體等的需求,并適當向其傾斜。此外,探討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在公共衛(wèi)生危機中脆弱性的特殊表現及社會支持困境,檢討遭受脆弱性影響的主體的相關資源需求在抗疫國際合作框架下是否得到了充分支持,著力于強化脆弱群體適應力和抗逆力,開出疫情下人權保障的新思路,這既可以說是一種“脆弱性”(vulnerability)視角下的國際合作提醒,當然也是一種“以人權為導向“的方法運用。
此外,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當下最顯著和最重要的全球公共物品是新冠疫苗。毫無疑問,只有踐行多邊主義,方能提升疫苗在抗擊疫情上國際合作的成效。一方面,國際組織要進一步發(fā)揮作用。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應為疫苗研發(fā)、生產和采購提供快捷和包容性融資支持,世界貿易組織應加緊推進知識產權豁免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制度化及落實不可或缺。各國都應尊重世界衛(wèi)生組織疫苗緊急使用清單等認證制度,以科學和公平原則開展疫苗相互認證和監(jiān)管政策協調。具體而言,在新冠疫苗國際合作上,一是必須堅持把人民生命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不能將經濟政治利益等其他考量凌駕其上。必須堅持疫苗全球公共產品的第一屬性,不能讓“疫苗民族主義”繼續(xù)大行其道。疫苗是用來挽救生命的武器,不是謀取一國私利的手段,更不是開展地緣博弈的工具。二是要加大對發(fā)展中國家?guī)头?。破?ldquo;產能赤字”和“分配赤字”,既要提升供給,也要通過技術轉讓、聯合生產等方式積極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并保障原材料全球供應;加大疫苗分享力度和速度,盡快實現疫苗在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fā)達國家的普惠可及和可負擔。三是要考慮與特定群體有關的疫苗問題。因為社會、地理、政治、經濟和環(huán)境因素,某些群體獲得和接受疫苗面臨著挑戰(zhàn)。要充分顧及老年人、兒童、殘障者、懷孕和母乳喂養(yǎng)者、特定藥物使用者的疫苗需求和過敏反應。
據悉,國際奧委會第138次全會將于2021年7月20日在日本東京召開,會議將表決在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之外增加“更團結”(together)。顯然,在世界愈來愈急速變化的今天,不僅奧林匹克需要“更團結”,抗擊疫情,保障人權,同樣需要全人類“更團結”。
?。ㄚw樹坤,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Abstract: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has a long history.Core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reg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and other human rights instruments hav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the meaning and scop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operation.The modern risk-laden society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has changed the world pattern,which calls for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ith cooper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basic principles.Under the constant threat of the novel corona virus,we must continue to deepe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dhere to a“human rights-oriented”approach,and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VID-19 vaccine as an important global public good.Only through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can mankind finally win the battle against this pandemic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Keyword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Pandemic;Public Goods
(責任編輯 陸海娜)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39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