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妻无码aⅴ毛片花絮,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中國人權領域唯一專業(yè)網站
首頁>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動態(tài)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季刊)2024年第1期要目

2024-05-07 09:35:54來源:法大人權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字號:默認超大| 打印|

目 錄

特    稿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歐人權思想互鑒 /常健 高潔馨(1)

“格勞秀斯的思想遺產”系列(三)

格勞秀斯在英國“清教徒革命”時期的思想影響——關于法治與個人自由的歷史考察(上) /龔刃韌(29)

文    章

人權條約機構的一次失態(tài)與失當之舉——評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對中國第三次履約報告的審議 /黃金榮(63)

人權話語的“說服力”要件初探 /洪樂為(92)

專論 | 作為人權的勞動權

論工作自由權在我國憲法上的證成——對勞動規(guī)范的再理解 /劉子豪(110)

 

摘 要

1.現代化進程中的中歐人權思想互鑒

作者:常健,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主任、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高潔馨,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國和歐洲的傳統文化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潛在人權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東學西漸”,對歐洲產生了一定的啟蒙作用,助力了歐洲人權學說的創(chuàng)立。反過來,歐洲人權學說“西學東漸”,也激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權資源實現自我突破,萌發(fā)了中國的人權理念。在《世界人權宣言》的制定過程中,中國代表與歐洲代表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為全球人權共識的達成作出了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歐人權交流更為廣泛并趨于平衡。中歐在平等和開放的基礎上加強人權交流,不僅有助于中歐雙方人權視野的拓展和人權共識的達成,也會為全球人權交流樹立樣板,促進世界人權事業(yè)共同和諧發(fā)展。

2.格勞秀斯在英國“清教徒革命”時期的思想影響——關于法治與個人自由的歷史考察(上)

作者:龔刃韌,北京大學教授(退休)。

摘要:17世紀的英國斯圖亞特王朝時代發(fā)生了兩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清教徒革命”和“光榮革命”,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法治的國家。英國的這兩次“革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斯圖亞特王朝交織在一起的政治沖突和宗教沖突激化的結果。近年來西方史學界許多研究成果表明,荷蘭學者胡果·格勞秀斯在英國的兩次“革命”期間都有過重要的思想影響,因此研究格勞秀斯學說對英國的影響具有考察法治與個人自由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雖然“清教徒革命”期間“保王黨人”和“議會黨人”雙方都利用格勞秀斯學說為自己的立場辯解,但本文重點論述格勞秀斯對“議會黨人”代表性理論家亨利·帕克、對英國共和主義代表性理論家詹姆士·哈林頓和約翰·彌爾頓的思想影響。“清教徒革命”雖然在表面上失敗了,但在限制國王特權、提升議會主導作用以及改善英國國教會等方面產生了永久性結果,并為后來的“光榮革命”奠定了基礎。

3.人權條約機構的一次失態(tài)與失當之舉——評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對中國第三次履約報告的審議

作者:黃金榮,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2023年2月15—16日,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對中國第三次履約報告正式進行了審議,該委員會關于中國的結論性意見大幅增加了新的關注問題,其中涉疆和涉藏問題、氣候變化問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問題以及“一帶一路”問題尤其引人注目。結論性意見對“一帶一路”、涉疆和涉藏事項等問題作出了很多有悖事實的指責。該委員會也無視中國的履約成就,一改其慣常實踐,對中國履約“積極方面”與“消極方面”作出了極為失衡的評價,明顯體現出了對中國的偏見。在國際地緣政治緊張關系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我們應正確對待國際人權機制存在的缺陷,既應肯定其對我國人權保障制度完善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有必要對其有悖事實的指責堅決予以澄清和回擊。

4.人權話語的“說服力”要件初探

作者:洪樂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

摘要:在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說服力”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話語實踐意義,其同樣也是人權話語構建的策略導向。在持續(xù)對抗沖突的國際人權話語場域中,“說服”是指獲得受眾接受認同的效果反饋,也意味著在非理性分歧的語境中達到一種“不容否定”的低限程度標準,尤其是針對那些固持反對立場的敵意國家。在人權話語構建中,“人權保障實踐”“人權觀念”以及“人權道路模式”三者內容之間有著遞進的證成關系,其中“人權觀念”部分是對外說服的關鍵,這將通過對觀念表達形式的技術性調整來實現。對抗沖突語境中的說服應當滿足“共識性”與“規(guī)范性”的雙重要件。就共識性而言,說服所需的是人權范疇中既有的、且能觸及爭議問題及分歧觀念的共識,所謂的“跨文化”共識不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說服效果。就規(guī)范性而言,說服所需的是更具權威性的國際人權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本身即是穩(wěn)固的共識。由此,今時中國人權話語的構建,應在宏觀體系構型的基礎上,充分關注到具體內容的表達策略,尤其著力在一些重點概念和觀念上的“說服力”構建,以此切實提升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5.論工作自由權在我國憲法上的證成——對勞動規(guī)范的再理解

作者:劉子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20 級博士研究生、最高人民法院國家責任研究基地研究助理。

摘要:工作自由權是現行憲法勞動規(guī)范在市場經濟時代變遷的產物。這一權利一方面根植于勞動規(guī)范所蘊含的政治承認倫理與自我決定理念,另一方面契合了市場經濟入憲后的經濟自由主義轉向,彌補了勞動規(guī)范社會權解釋方案與職業(yè)自由權解釋方案的不足。由于缺乏直接的文本基礎,工作自由權應當作為一項未列舉基本權利,從勞動規(guī)范與關聯規(guī)范的目的解釋與體系解釋中得出。工作自由權的核心主張是“以工作自由能力保證自我決定權與國家主人地位”,反對經濟總量敘事下將個體矮化為人力資本。憲法和勞動法的各種制度安排應當以擴大公民的工作自由權可行能力為首要目的,而非簡單的物質保障或經濟激勵。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