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在京舉行,8名全國自強模范和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代表走上演講臺,講述他們奮斗逐夢、擔當奉獻的故事。這些感人至深的事跡,生動描繪出新時代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風貌,彰顯了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的矚目成就。
自強點亮生命之光
自強者勝,自勝者強。面對命運的磨難,總有人不斷突破身體的障礙,盡可能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廣度。
很多人都想不到,從一家40平方米的盲人推拿店里,走出了一個世界冠軍。
全國自強模范、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王俊推拿中心技術總監(jiān)王俊7歲時因視神經萎縮致盲,多年來,他克服文化基礎薄弱的困難,持之以恒地學習盲文和中醫(yī)推拿,練就了爐火純青的手上絕活。2003年,他創(chuàng)辦了王俊盲人推拿保健院,憑借高超的推拿按摩技藝,店鋪從40平方米小店發(fā)展為10家分店。2023年,王俊代表中國參加了第十屆國際殘疾人職業(yè)技能競賽,斬獲按摩項目金牌,這是我國在世界頂級殘疾人職業(yè)技能競賽中取得的首枚按摩項目金牌。
“盲人是‘摸黑過日子’,但是雙手里也藏著生存之道。我愿以親身經歷激勵更多盲人同胞靠雙手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一起掙出亮堂堂的明天。”王俊說。
回顧全國自強模范、廣東省東莞市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運動員陳敏儀的成長歷程,可以說是“十年磨一‘箭’”。
陳敏儀幼時罹患先天性疾病導致雙腿殘疾,2009年,因上肢條件良好,她被選拔成為一名專業(yè)殘疾人射箭運動員。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陳敏儀從省隊走到國家隊,從國內賽場走上國際賽場:2021年,代表國家出征東京殘奧會,獲得混合W1級復合弓團體賽金牌和女子W1級復合弓個人賽金牌;2023年,在杭州亞殘運會射箭女子W1個人公開級決賽中摘得金牌;2024年,在第17屆夏季殘奧會上成功衛(wèi)冕射箭女子個人W1級金牌、混合團體W1級金牌。
這些年,陳敏儀超越了身體障礙,扛住了高強度訓練。她深情地說,支撐她的是內心的一個信念:“走出國門,我代表的是中國人。不但要贏,還要贏得漂亮!”
從大學時在一次中英文看打比賽中戰(zhàn)勝健全人對手拿下英文看打冠軍開始,全國自強模范、浙江省平湖市景興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副主任陳良杰走上了“打”破命運設限之路。
陳良杰患有先天性聽障,從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后成為一名制圖員。他利用業(yè)余時間自學制圖軟件,并磨煉出高超的打字技藝,被身邊人稱為“指尖飛人”。在第十屆國際殘疾人職業(yè)技能競賽中,他僅用1小時40分鐘就完成3萬多個法語文字的快速拼寫,并完美復刻雜志排版,斬獲文本處理冠軍,取得計算機技能大賽冠軍的大滿貫。
“殘疾人不再只能干簡單重復的工作,像我一樣通過職業(yè)教育認真鉆研技術、成為專業(yè)能手的能工巧匠大有人在。”陳良杰說,“只要腳踏實地,每個人都能在屬于自己的賽道上跑出精彩的人生。”
奮斗詮釋奉獻擔當
殘疾人既是社會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員,也是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次次感人至深的講述讓所有人看到,全國自強模范們正以奮斗在平凡崗位上為社會貢獻力量。
作為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全國自強模范、武漢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應急管理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黃鶯見證了國家政策和社會關愛對廣大殘疾人的支撐。
黃鶯兒時因高燒雙目失明,一直以來,她渴望的不僅是“上大學”,更是“和其他人一樣上大學”。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通知,要求各級考試機構要為殘疾人平等報名參加考試提供便利,讓她的大學夢變得觸手可及。2015年,黃鶯作為寧夏首位參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學生考入武漢理工大學,并一路讀到博士研究生。這些年,她到基層開展宣講報告200余次,參加志愿服務活動800余小時,先后幫助70余名殘疾人升學、就業(yè)。
演講臺上,黃鶯動情地說:“這10年,我從‘特殊’走向‘融合’,從‘受助者’成長為‘助人者’,這背后,是黨和國家‘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
單手騎單車,穿梭于鄉(xiāng)間小路上,這是全國自強模范、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新圩鎮(zhèn)新圩村衛(wèi)生所鄉(xiāng)村醫(yī)生陳桂平的工作常態(tài)。29年來,他已騎行超過12萬公里,騎壞了16輛自行車。
右臂殘疾的陳桂平學醫(yī)之路異常艱難,他刻苦學習理論知識,拿自己當模型練習,終于熟練掌握了單手打針換藥等各種醫(yī)療技術。1996年,陳桂平成為一名鄉(xiāng)村醫(yī)生,開辦了新圩村衛(wèi)生所,扎根鄉(xiāng)村為村民提供醫(yī)療服務,被譽為“隨叫隨到的120”。這些年,他為困難家庭減免診療費30余萬元,義務宣講健康知識900余場,照顧孤寡老人126位,資助貧困學生260余人。
“我自小生長在井岡山腳下,我的根也早已深深扎在這里。”陳桂平說,“我希望,今后有更多年輕醫(yī)生扎根基層,和我們一起當好鄉(xiāng)親們的‘健康守門人’!”
“我身上這件傈僳族傳統(tǒng)服飾,是我和鄉(xiāng)親們親手做的!”全國自強模范、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力民族服飾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此路恒一站上講臺,便自豪地介紹著身上精美服飾的來歷。
左腳殘疾的此路恒從事民族傳統(tǒng)服飾制作已有20余年。2013年,他帶領鄉(xiāng)親成立民族服飾加工專業(yè)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成功升級為國家級非遺工坊,為重度殘疾人家庭免費發(fā)放縫紉機,指導、培訓縫紉技術,幫助他們在自己家里實現就業(yè)。如今,合作社每年生產4萬套民族服飾,帶動200多戶村民,戶均年增收3.1萬元以上。
“這條路,我走得很慢,但從未停下。” 此路恒說,“我有信心、有決心,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一起創(chuàng)造美好的新生活。”
大愛托舉夢想翅膀
殘疾人事業(yè)被譽為“春天的事業(yè)”,殘疾人追夢的翅膀,離不開全社會善意的托舉。
因為曾被照亮,所以也想成為光。全國自強模范、江蘇省東臺市特殊教育學校高級教師李康,用手語講述了一場“愛的接力”。
李康幼時因藥致聾,在愛心人士的幫扶下,她考入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畢業(yè)后,她投身特殊教育事業(yè),將善意傳遞下去。從教27年,她用愛和智慧啟迪學生,教過的100多名聾生中32位考入高校。工作之余,她堅持開設公益閱讀課,近3年來組織各類殘疾人讀書活動30余場。在她的帶動下,東臺市“手語閱讀推廣志愿者服務隊”成為殘疾人閱讀推廣的新生力量。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那棵扎根土地的樹,成為托舉彩虹的那一片云。”李康說。
“有困難,記得找何巧!”演講臺上,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重慶市公安局沙坪壩區(qū)分局紅巖派出所教導員何巧把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彎向掌心在額頭處點一下,再五指向外展開,用手語“講”出這句她在工作中說過無數遍的話。
何巧負責的片區(qū)內有近200名聽障群眾,他們的世界寂靜無聲,卻渴望被理解、被關懷。為幫聽障群眾辦好事,何巧自學手語,打開了與聽障群眾的溝通之門。她累計幫助聽障群眾2800余人,成功調解涉聽障群眾矛盾糾紛1200余件。何巧還與同事創(chuàng)建了全國首個“巧姐無聲警務室”,聽障群眾可以在此學習法律知識、咨詢難題。她們還成立了“無聲警務宣講團”,走進社區(qū)、學校,用手語普及反詐、禁毒知識。正是日復一日的堅持,讓何巧成為聽障群眾的貼心人。
“我的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能用點滴行動讓弱勢群體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何巧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