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尚未散盡,在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北郊的一片土地上,一排排青綠的草叢掛著露珠,滿目生機。
“這不是普通的草,它叫菌草,來自中國。”29歲的喬爾·比索馬俯身穿行于草叢之間,仔細觀察著這些他親手種下菌草的生長情況。
菌草技術由中國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研發(fā),用草作為栽培食藥用菌菇的培養(yǎng)基原料。這項技術不僅保護了森林資源,還為農民創(chuàng)造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徑。不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朋友稱它是來自中國的“幸福草”。
順著比索馬的指引,記者走進一間搭建在稻草屋頂下的菌菇培育棚。木架整齊排列,幾百個塑料袋里冒出棕紅色的靈芝,邊緣泛著白,帶著生命的力量靜靜綻放。
比索馬是坦桑尼亞“綠菌公司”創(chuàng)始人,這家公司專注于研發(fā)和培育藥用菌菇。他最初是2022年在坦桑尼亞一所農業(yè)大學培訓時聽說“菌草”這個詞的。“當時我還是用鋸末種菌菇,但鋸末不僅貴,還經(jīng)常被污染,尤其是那些含化學成分的木料。”他告訴記者。
2023年,他獲得機會前往中國福建農林大學,參加為期45天的菌草技術培訓。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大規(guī)模菌草種植與菌菇培育,第一次接觸到“系統(tǒng)性農業(yè)”概念。“最打動我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他們教的是‘系統(tǒng)’,不是孤立的點子,而是一整套我們能用、用得起、還能教別人的方法。”比索馬說。
回國后,比索馬立即停用鋸末,改用菌草作培養(yǎng)基,并建起了這間簡易但有序的菌菇培育棚。他拿出一袋干燥后的靈芝粉末樣品,一邊展示一邊說:“你看,這是我要送去藥店的,今天下午就發(fā)貨。”
現(xiàn)在,每個月都有從外地趕來的青年農民來到他這里聽課,其中許多是女性,還有不少是第一次種菌菇。他從制作菌草基料開始,一步步教起,甚至連包裝和銷售也耐心指導。
在他培訓過的幾十名農戶中,有的已開始向本地市場供貨,還有人嘗試進行小規(guī)模出口。而比索馬的夢想,也從一個人、一間棚,發(fā)展成一個共享知識、共享資源的合作體。
“我希望這個合作體的成員都能互相幫助,未來不僅種靈芝,還要開發(fā)其他菌菇品種,還要設計家庭種植套裝。”比索馬說。他還正在和本地一家診所合作,研究如何將靈芝產品納入日常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