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不斷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正是在交流互鑒中,東西方文明彼此發(fā)現、彼此啟迪。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瑪竇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他帶來了什么西方文明成果?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即將在羅馬召開之際,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帶您回顧歷史,感受東西方文明碰撞產生的火花。
在文藝復興時期,中西方由于距離相距較遠、交通不便,加之語言不通,交流少之又少。直至意大利人利瑪竇帶著包括古鋼琴在內的諸多西方文明成果來到中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
利瑪竇來到中國后,輾轉多地,廣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國文化,傳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學家徐光啟和李之藻。
《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與李之藻結合西方科學和中國實際,創(chuàng)作的一幅用中文標注的世界地圖,開創(chuàng)了中國繪制世界地圖的先例,在中國地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利瑪竇還與徐光啟一同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為明末研究數學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對推動中國數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斗轉星移,400多年后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當代利瑪竇”。意大利學生齊遠航從高中起開始學習漢語,并選擇到中國讀大學。他經常和家人、朋友們分享他在中國發(fā)生的故事,讓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國,做中西方溝通的橋梁。
一個和平發(fā)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態(tài)的文明,必須兼容走向現代化的多樣道路。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各方應繼續(xù)加強傳統(tǒng)友好關系,共同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監(jiān)制: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制片人:樊華
統(tǒng)籌:幸培瑜、韓珅、王志斌
編導:姬楊、甄曉博
記者:王志斌、楊陽、殷家捷、姬楊、李俞輝、孫青、李海偉、朱晟、張遠、林凱、韓赫
包裝:夏勇
海報:張毓(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